close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藝術家雜誌》 September 2006

兩位卡爾斯騰的聲音‧藝術‧市場
在千禧年以前,介於美術和音樂中間,多樣且成熟的「聲音藝術」概念已經逐漸形成,但其歷史還沒有長到可以完完全全獨立於兩者之外。從市場角度談聲音藝術是具挑戰性但必須面對的,藝術無法排斥市場,健全的藝術環境會有滋養孕育其生存的經濟生態,不論是第一市場:畫廊或美術館、第二市場:拍賣公司等;藝術作品會同時具有藝術價值和市場產值。隨著聲音藝術的誕生,也需要正視其所生存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之市場機制。

介於美術和音樂間的聲音藝術,其市場究竟比較接近當代視覺藝術市場:收藏者為美術館、藝術品藏家?或前衛音樂的獨立廠牌(Indie Labels)市場:收藏者為耳朵敏銳、不斷追求前衛還要更前衛╱精細還要更精細的當代聲響品味者(「音樂愛好者」已不足以形容這群藏家)?

仍是現在進行式的聲音藝術在德國已有嚴謹的理論發展脈絡,來自不同專業的研究者、創作者、經營者亦多,甚至多到同名同字者,如本文要介紹的兩位卡爾斯騰(Carsten)——老教堂中的「歌唱時鐘」聲音藝廊負責人卡爾斯騰‧賽法斯(Carsten Seiffarth),以及聲音藝術獨立廠牌「點陣‧諾頓」發起人之一卡爾斯騰‧尼可萊(Carsten Nicolai)。他們大異其趣的經營理念,恰恰說明了聲音藝術兩種不同可能的潛在市場。

聲音穿梭時光隧道:Singuhr藝廊

1996年成立並經營Singuhr聲音藝廊的卡爾斯騰‧賽法斯,是來自柏林的聲音藝術策展人,他選擇一座老教堂作為專門呈現聲音藝術的空間。德文Singuhr,據賽法斯描述,可被譯為「唱歌的時鐘」(Singing Clock),詩意地將聲音的藝術性、時間性點出來,也反映他自己對聲音創作的看法:「是與空間、時間息息相關的藝術。」他認為「在這兒的每一檔展覽,都在探究『當代空間╱時間意識』的核心主題。」

聲音本質涉及傳播、時空、速度、形式,聲音藝術家的表現形式如:聲音裝置、聲音雕塑……等,呼應藝術傳統也無形中創新,聲音策劃人也有獨特的空間敏銳感,就像賽法斯選擇舊教堂、日本桑山清晴選擇都會廢棄地點;即便是在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中,聲音的穿透本質也讓展示空間像個透明盒,如果你聆聽到的是具象的塑膠╱玻璃╱泥土╱電子等聲音,四週的透明盒就產生塑膠╱玻璃╱泥土╱電子般的質地,聽覺引領人們進入時空結構的改變……。

在「唱歌的時鐘」內活動的人們

位於柏林的「Singuhr聲音藝廊」將原先古老教堂的空間改建,如同畫廊一般每週休息。賽法斯的經營主軸為專供聲音藝術使用、與前瞻理念的藝術家合作,1998年後更將原先教堂的中廊開放為聲音實驗和論壇的地方,至今已經超過26檔各具特色的活動。

賽法斯習於以展演活動來深入探討聲音藝術現象,在成立Singuhr的前後也策劃不少聲音活動【註1】,在Singuhr展出者不乏知名藝術家,如:布蘭登‧拉貝爾(Brandon La Belle)在此舊教堂類似拱形山洞的空間中架設的裝置《eavesdrop》(具有簷廊滴水和竊聽雙重聲音意義),保羅‧迪馬里尼斯(Paul Demarinis)的《火鳥》,克里斯汀‧娜庫碧詩(Christina Kubish)用許多喇叭並行陳列的空間裝置,愛德‧奧斯朋(Ed Osborn)《會飛的機械》則使用喇叭在老教堂空間飛翔,崇愛自然聲的鈴木昭男《呼嘯的物件》、羅夫‧朱利斯(Rolf Julius)《不斷移動的音樂》和《不斷向下的音樂》聲響實驗,同時也展出文後將介紹的另一位卡爾斯騰之作《宇宙和塔》;不只歐洲藝術家,八○年代由北京移居柏林的中國藝術家秦玉芬也在此展過布料聲音裝置,今夏也正展出極簡聲音風格的日本藝術家Miki
Yui。

無心插柳:潛在藏家的出沒

賽法斯本身是基於對新藝術的熱愛投身此事業,不著眼於利潤,然而歷史證明越是真情投入不只做表面行銷,往往會有優越的商業表現,特別在藝術經濟學中,市場價值的著力點在於藝術價值。聲音藝術藏家心理大致分為二類,一是極為喜愛該藝術家的作品,另一則是以投資心態來購藏。前者在聲音藝術領域中有小眾死忠的基本盤,後者在歐陸居多,賽法斯表示在Singuhr藝廊平均每年四至五檔的展出後都會有購買聲音裝置者,這些聲音藝術藏家以收購裝置藝術的模式購藏,包括整件作品的聲音影像元件(光碟)、裝置草圖、維修操作說明……等所有數位藝術品不可或缺的配件。他們著眼於此新藝術才剛興起有其潛在的增值空間,而Singuhr已第一步篩選過藝術家,展出者皆相當專業、藝術性高。

 活動和出版是賽法斯重要的經營主軸。除了將幾年來空間中的裝置活動都錄製成光碟,他自己也為這個特殊的聲音空間成形的過程寫了一本書紀錄下來【註2】;許多聲音藝術家、研究者對聲音藝術的美學與文化現象做進一步探索,Singuhr並為之出版書籍【註3】;而1998年以前的活動、包括展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作品詳述、以及1998年10月舉行的「聲音╱藝術╱空間」論壇,亦被收錄成冊【註4】。賽法斯說,雖然這些出版品有很多只有德文,但已不少國際人士透過網路向Singuhr購閱,藝術家的作品光碟更是經常再版。

電音圈╱藝術圈皆愛的廠牌:點陣‧諾頓

進入網路資訊交流全球化的今日,藝術品市場面並不侷限於地理分界,而聲音藝術有別於美術品的特殊市場區塊——獨立廠牌——值得一探究竟。獨立廠牌並非五大國際唱片體系(博德曼、新力環球、華納、科藝百代)外的二流暢貨中心,相反的它們往往帶動音樂新潮,成立起源通常是志同道合者熱愛(主流品牌沒有的)特定樂風自資發行,因而獨立廠牌風格多元,許多聲音藝術創作者自有廠牌發行作品、或有特定廠牌專營。

另一位卡爾斯騰:卡爾斯騰‧尼可萊(Carsten Nicolai)自己原有獨立廠牌「諾頓‧聲音與非聲音檔案」(Noton. Archiv Fuer Ton Und Nichtton),但他於1999年擴張業務,和歐拉夫‧班德(Olaf Bender)和法蘭克‧布列許奈德(Frank Bretschneider)的「點陣音樂」(Rastermusic)廠牌合併,成為「點陣‧諾頓」(RASTER-NOTON)獨立廠牌。這三位聲音廠牌負責人的共通點為美術背景、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兩個廠牌於合併後的確開拓了音樂╱聲音發行的面向,成了前衛電音圈╱藝術圈兩邊皆愛者。合併後的「點陣‧諾頓」廠牌當年開始一個藝術創舉:每月為一個藝術家發行20分鐘的聲音作品、同時於1999年最後20分鐘為此舉辦一場活動象徵上個千禧年的結束,集結成《20'-2000》光碟作品更贏得奧地利林茲Ars Electronica電子聲音金獎。

活躍於國際藝壇的尼可萊

尼可萊1965年生於東德,本身是個活躍於重要國際性展覽的聲音藝術家(也常用alva noto藝名),如第十屆文件展、林茲電子藝術節、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2001年也來台參加高雄貨櫃藝術節(展出作品《雪聲snownoise》)。他以低調簡約風格貫穿視覺藝術與電子聲符,在數位軟體中用繪畫的方式處理聲音波形,視覺設計也充滿音波的實體感(如他為廠牌網站設計的Logo【註5】,連續滴滴答答滴下白色墨汁於黑色圓圖上,點狀成流);他極簡地把數位音符純淨、規律、重複到無止無境,在時間軸上極為理性不斷的切割,也曾把傳真機、電話、數據機的嗶嗶啵啵雜訊聲錄下來不斷迴聲,像在實驗又像在煉金。聆聽起來純淨的音點、靜電雜波、或赤裸的機械訊號既規律又不拖泥帶水地碰撞耳膜,聲音已經被他處理成純淨的符碼,彼此跳躍在時間╱空間中成為一個舞蹈,在耳膜上繪畫。

極簡到零的美學

前衛聲響獨立廠牌的所發行的藝術家,不只是聲音的創作,還包括封面設計及光碟包裝,「點陣‧諾頓」以其極端簡約的設計,簡化到沒有一般流行CD的封套包裝、側標文案、光碟原標等印刷,藏家只能透過CD透明盒看到銀色CD裸片上小小的文字:藝術家、作品名稱唯一的必要訊息;這種極簡到幾乎沒有設計的設計獲得一群藏家的認同,卻非當代聲響獨立廠牌的唯一「王道」,另創一格者如日本的Aube(中嶋昭文)以其美術系背景以銀、黑、和紙等特殊材質細膩手製包裝的卡帶及光碟,細膩手製封盒內為聲音藝術,如同版畫般限量出版(上書58/88代表限量88份中的第58份),不論聲音是或視覺作品都達精緻藝術上乘水平,其作品常出現在日本Yahoo! Auction中供樂迷競標。

相對於尼可萊個人藝術性的創作,「點陣‧諾頓」發行的聲音風格卻包羅廣闊,也含括較能普及的電音、IDM(Intelligent ance Music 聰明舞曲)等非純藝術領域的數位創新音樂,「這就是我當年想與『點陣音樂』合作的原因。讓廠牌發行觸及大眾、讓個人創作留在純藝術。」尼可萊表示。而他近年常與日本藝術家合作,今年四月甫於奧地利、荷蘭和池田亮司演出,六月與坂本龍一歐陸巡迴表演(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荷蘭、奧地利、丹麥)作品《insen》。尼可萊合作對象分別為一位聲音藝術家(池田)和一位前衛音樂家(坂本),恰恰反應尼可萊的聲音取向:實驗前衛,但不冷門。

獨立廠牌的忠誠粉絲

聲音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為市場判斷扭曲創作,因而擁有長期死忠兼換帖的藏家(或套句音樂文化的俗話:groupie)支持,開發具前瞻性的樂風潮流。聲音藝術確有這個面向的靈活度,有些行銷不需如主流音樂舖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單憑分眾口耳相傳便可自給自足。

介於可以前衛、可以流行、可以另類的獨立廠牌,其藏家的年齡層可低到二十幾歲甚至十幾歲。歐洲的獨立廠牌佔據其音樂市場四分之一版圖,光是德國,前衛聲響獨立廠牌相當多:除了「點陣‧諾頓」還包括OVEL、Mego、Mille
Plateaux以及成立於荷蘭卻於2005年移至柏林的Staalplaat等等,日本獨立廠牌Digital Narcis負責人丸谷功二每兩年必至德國補貨、順道進行個人的歐陸演出(他本身也從事聲音創作,曾來台參加「台北實驗電子音樂2001-靜電暴動」)。雖然數位時代中聲音再製的技術不複雜,但熟習的聲響創作者較能精確掌握音質,加上這些具藝術價值的聲音作品有獨特的市場區隔,市場仍限於金字塔端的分眾,因此著眼全球市場是聲音藝術獨立廠牌必須的經營策略。

廣播:聲音藝術的重要洗腦通路

長期觀察全球聲音市場,主要藏家結構仍以歐陸居多、美國次之、再其次為日本。慧眼獨具的「點陣‧諾頓」為聲音藝術家發行光碟、卡帶、擔負宣傳行銷等工作。目前有個趨勢就是他們也為藝術家的廣播創作發行聲音紀錄文件(光碟加小冊出版)。目前聲音藏家有個趨勢,不只是現在活躍著的藝術家、也包括早至六、七○年代的前衛聲音實驗者,像威廉‧貝羅斯(William Burroughs)的廣播詩早為其他廠牌發行、藏家搶手的經典貨。尼可萊表示此現象反映著:「對藏家來說聲音藝術已經產生歷史感,開始收集這領域歷史價值的文件,並且了解其重要性的族群正在擴張中。」

「點陣‧諾頓」也會藉著特定的廣播頻道傳送廠牌藝人作品。尼可萊指出,收音機的發明為聲音藝術提供了開創性的傳播管道,不只傳達訊息、同時也改變接收端的耳膜結構。1951年約翰‧凱吉「想像的風景」是第一個發揮收音機奇異特性之作:他忠實呈現嘶嘶電波雜音、加上播報員的聲調、音樂和電波雜音,當作是「作曲」的元素。「過去沒有收錄音機的時代,歌劇音樂是給上流社會的貴族所欣賞,自留聲機發明以來,聲音可被錄製╱儲存,亦可被重播╱再製。而六、七○年代以降收╱錄音機逐漸成為一般人民皆有的工具,欣賞音樂更為普及化。」生於前東德的尼可萊認為:「今日數位收音、編曲器材普及開發,聲音創作、獨立廠牌興起,隱藏著電子時代聲音創作的革命。」

網路行銷:不只拍賣,還可下載

擔任經營者就必須面對實際的管理與市場機制,尼可萊除了個人創作,也時時關心「點陣‧諾頓」的發行、生產及宣傳等資訊。除了收音機,網路下載對宣傳推廣的實效倒是多次被證實,獨立廠牌通常比主流公司更鼓勵這類的檔案分享。有了網路優勢不表示放棄實體通路,2005年9月30日至10月2日「點陣‧諾頓」參與Neues Museum舉辦的聲音藝術市集,不同的實驗聲音廠牌提供所發行的藝術光碟、小冊、文件等一起展出,如同以聲音為主題的藝術博覽會,既展出、也交易。

知名聲音創作者會有著畫廊、評論、收藏家、拍賣管道,如上述在Singuhr展出者、或今年五月甫於奧地利林茲的Ars Electronica得到電子音樂獎的美國聲音藝術家的喬‧寇里(Joe Colley)【註6】、或日本的池田亮司等人,其個人的作品以影音光碟的形式,在廠牌官方網站、或拍賣網站設置專區皆擁有特定的收藏族群。

除了市場行銷,藝術家與作品仍然是最重要的。科技複製技術的進步不代表聲音藝術光碟的產量必須大量生產,因為好的作品求精不求多,也不可能要求藝術家量產聲音作品,這也使得這個領域的始終維持一定的基本底價。定價是所有產品經營者的重要課題,價位設定了供給和需求兩端的合理界線。尼可萊為藝術家(包括他自己)發行的作品價位設在不高於(也不低於)流行樂壇的光碟價,他認為這是合理的:「我們不曲高和寡,不會因為這是藝術品就標到令人卻步的價位。」他強調:「目的是要讓這樣特殊的創作,使好奇的人可以購得、進而讓更多人喜歡它。」
回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