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藝術家雜誌》 March 2000
在2000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十二日之間,在日本NTT多向通信中心(Inter CommunicationCenter)有一場《音之美展》(Sound Art)的饗宴,該展邀集了世界各地以聲響為元素創作的觀念藝術家,包括英國的麥克斯‧伊斯特利(Max EASTLEY)、大衛‧杜普(David TOOP)、瑞典的浩斯沃福(CM Von HAUSSWOULFF)、彼得‧海格達爾(Peter HAGDAHL)、法國的克里斯多夫‧查爾斯(Christophe CHARLES)、德國的卡爾斯‧登尼可萊(Carsten NICOLAI)、馬爾克‧貝倫斯(Marc BEHRENS)、美國的布蘭登‧拉貝爾(Brandon La BELLE)以及日本的池田亮司、佐藤實、角田俊也、志水兒王等數位藝術家。他們用不同方式運用感應器和影像,來傳達其觀念和藝術創意,並且更加著重在聲響上的表現。其作品融合了自然聲響、電子聲響、人聲、自製樂器、由電子器材產生的噪音、甚至感知不到(知覺範圍外)的聲響;物理現象產生的聲響;細品不再只是背景的噪音,形成一種奇異而美妙的聽覺經驗。(《藝術家雜誌》2000年3月,文/郭冠英. From Artists Magazine, by Gwen Anes Kuo, picture: Ikeda Ryoji)未來主義宣言The Art of Noise提到:作品以各種奇怪樂器(水流聲器(gurglers)、碎音器(shatters)、蜂音器(buzzers)…等)創造出暗示著街道上瀰漫的聲音。

池田亮司/音之美展/無響室

不只歐、美,以近在鄰國的日本而言,在實驗聲響方面也出了不少的創作者﹔他們以聲音為媒材加以實驗、創作,作品因而多以CD光碟形式呈現,都是觀念性頗強的當代作品。其中有一位頗受國際藝壇注目的實驗聲響藝術家--池田亮司(IKEDA Ryoji),在此值得特別介紹。

池田亮司於《音之美展》中的作品是在一間四周用隔音牆圍繞的無響室空間當中,置放一張有如看診室的椅子,觀眾一次只能一位入內。待坐定於那張椅子後,解說員會告知你再來如果發生什麼令你感覺不舒適的狀況,就可以按住椅子手把上的按鈕,停止欣賞便可。隨後解說員輕輕把門帶上離開,只覺整個空間靜得不尋常,似乎就可以聽到自己心跳一般,然後整個空間四周的光線漸暗,漸漸消失……這時開始有聲波出現在你的左右耳,高低頻緩緩的出現,讓你有如身在聲波的漩渦當中。若是對於習慣聽現代極限音樂或實驗聲響作品的聽眾而言,則會感覺到這是一場絕妙的聽覺饗宴,因為在隔音效果一流的無響室空間中感覺聲波的魔力,畢竟是難得的經驗。

另一絕妙是在《音之美展》展覽小冊上,池田亮司的作品篇幅介紹是以黑底配搭上亮黑字呈現--這當然非常不容易閱讀,但這也是在表現池田的概念,普遍地來說,噪音/實驗聲響創作者偏愛用黑色、銀色、白色等無彩度的顏色,在這種看似沒有情緒,如同電子音波是由機械、物理的波長組構--一種極限、極微的概念,同時也幾近「禪」的概念,在無色當中會看出更多色彩,在極微(minimal)中刺激無限想像空間。

池田亮司/Dumb Type/「千個碎片」

1966年次的池田亮司是一位年輕而備受國際實驗聲響/觀念藝術界所矚目的藝術家。他也是「聾型」(Dumb Type)的成員之一 -- Dumb Type是一群由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畢業的創作者,於一九八四年所組成,包括戲劇電影音樂美術設計建築等跨領域成員。他在一九九五年發行了一張衝擊日本當代藝壇及國際實驗聲響界的專輯「千個碎片」(1000 fragments)。這件作品可說是池田將過去的十年噪音史/現代音樂/聲響藝術作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其中並且收錄幾件頗具創意作品:如《CHANNEL X》是徹底活用了聲響拼貼的手法作成的,而《5 ZONES》《LUXUS》則是運用了電子低音(electronic drone)效果。池田亮司的出現,對於八○年代剛啟蒙的後工業音樂/噪音/實驗聲響系譜奠定了一個明確的階段,而使聲音藝術此後會有更嶄新、清楚、豐富而多元的傳承與開展。

1995年池田亮司的「千個碎片」發表後,第二張作品《+/-》英國實驗音樂廠牌Touch為他所發行。池田自己本身表示這是他「真的第一張專輯」,言下之意表示當時他自己對《千個斷片》不算十分滿意,儘管其影響力在數年後的現在漸漸被看出來了。

《+/-》/極端律法/沒有想法 Vs. 《O°C》/所有手法/所有想法

《+/-》裡面收錄了《headphonics》以及《+/-》二件聲響作品。《headphonics》及《+/-》同樣是在電腦中嚴密檢選出有規律的音調加以排列,製造出極端理性的電子聲波。但是這種整齊到過激的境地,只停留於講究理論上的優美﹔就像音樂若講究律法到極點,簡直就像聽著聽著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計算公式一般。

而且池田他並不想在這「音樂」裏面加入他自己的想法或新手法,因為他是要做一個歷史性批判--針對現代音樂的某種律法已經走到死胡同的批判--所以他極盡徹底之能事地講究律法、規則。不過這倒是讓音樂回歸到最原初的、基本理論之處。所以《+/-》這張專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倒是呈現出能被接受的、傳統優美的音樂,而且由於池田的創作觀念是要批判,所以《+/-》更反映出不被時代所束縛的新鮮感。

之後池田由於在國際實驗聲響界的活動增多,他除負責「聾型」(Dumb Type)的廠牌創作之外,也忙著到其他國家表演。隨後他的新作《O°C》再度由英國的Touch廠牌發行。《O°C》池田運用他所有複雜且多樣的聲音創作概念,並且節奏嚴密緊湊地將之串聯起來,聽來令人過癮的是在這張作品中我們可以品味池田運用一切實驗音樂的手法。

後工業音樂/噪音系/實驗聲響

九○年代以後,藝術的實驗聲響界,流行樂界的另類搖滾或電子音Techno,這些不同派別/形式的聲音創意人都紛紛自主成立廠牌,並且不謀而合地比過去更加開放態度向前探索、開發聲音,甚至聲響創作者也會跨出藝術圈圈,和流行樂界跨界合作(如阪本龍一即為一例,他就是一位跨界藝術家,NTT多向通信中心館刊1998年秋天的《噪音NOISE》專輯便為文介紹他的音樂創意)。

從藝術史角度來看,聲響藝術有著本文一開始即提到的未來派「噪音宣言」的源頭,而歐美五○、六○年代以降的工業音樂文化,和屬於狹義現代音樂的電子音樂/電子原生音樂(electronics/electroacoustic music),以及電音(techno music),這些本來分別各自發展的三個流派,到了世紀末的今天,隨著科技器材的日新月益、電子媒介的精密發達,讓這些派別不同的聲音創意人殊途同歸﹔儘管歷史源頭不同,但也比過去打開更大的視野,拋開現代樂派的學院束縛、拋開噪音的激進主義、拋開流行音樂的市場媚俗包袱,用新的手法對聲音加以實驗、開發、創造,對於未來世紀的聲響美學會是建設性的改變。

結語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池田亮司的《千個斷片》 (1000 fragments)這件作品,可說是打開新世紀聲響視野之作。尤其是在他出片以後,便開始引發在世界各地同一時間發行電子噪音(technoise)的潮流,這可以印證「千個斷片」的確表現了這個世界所洋溢的sound noise。或許池田他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意識到這一點,但池田亮司之所以一出道(發表第一張作品「千個斷片」)便受到國際藝壇矚目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以總括「實驗聲響」的歷史姿態,出現在大家的眼前。回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