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今藝術》 May 2007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藝術家雜誌》 September 2006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藝術家雜誌》 October 2006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今藝術》 August 2006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今藝術》 July 2004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郭冠英, 《藝術家雜誌》 March 2000
在2000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十二日之間,在日本NTT多向通信中心(Inter CommunicationCenter)有一場《音之美展》(Sound Art)的饗宴,該展邀集了世界各地以聲響為元素創作的觀念藝術家,包括英國的麥克斯‧伊斯特利(Max EASTLEY)、大衛‧杜普(David TOOP)、瑞典的浩斯沃福(CM Von HAUSSWOULFF)、彼得‧海格達爾(Peter HAGDAHL)、法國的克里斯多夫‧查爾斯(Christophe CHARLES)、德國的卡爾斯‧登尼可萊(Carsten NICOLAI)、馬爾克‧貝倫斯(Marc BEHRENS)、美國的布蘭登‧拉貝爾(Brandon La BELLE)以及日本的池田亮司、佐藤實、角田俊也、志水兒王等數位藝術家。他們用不同方式運用感應器和影像,來傳達其觀念和藝術創意,並且更加著重在聲響上的表現。其作品融合了自然聲響、電子聲響、人聲、自製樂器、由電子器材產生的噪音、甚至感知不到(知覺範圍外)的聲響;物理現象產生的聲響;細品不再只是背景的噪音,形成一種奇異而美妙的聽覺經驗。(《藝術家雜誌》2000年3月,文/郭冠英. From Artists Magazine, by Gwen Anes Kuo, picture: Ikeda Ryoji)未來主義宣言The Art of Noise提到:作品以各種奇怪樂器(水流聲器(gurglers)、碎音器(shatters)、蜂音器(buzzers)…等)創造出暗示著街道上瀰漫的聲音。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 郭冠英, 《藝術家雜誌》 July 2004
演出現場燈光全暗,只聽到舞台中傳出各式效果器製造的陣陣聲響,隨著聲量越來越大,日光燈也跟著陣陣聲波閃爍,令全場觀眾在強大、無調性卻有節奏感的聲量、以及與之相應的強光閃爍中,感受某種程度的能量。聲音、光線來自一致的動能,互為影響,皆由前方的藝術家操控,將動能在空間中流動過程化為一場藝術展演...一九六五年出生的伊東篤宏,並不是第一次來台灣展演,有著美術背景(東京藝大)卻跨足聲音創作,一九九九年首次來台灣參與《藝術真說‧生活真說-自然‧藝術‧生活‧散步》展(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李銘盛藝術工作室策劃執行)時,便曾於花園新城的大自然戶外空間中展演。這幾年來除了展覽,伊東也開始聲音表演,並且在東京(代代木)營運替代空間「Off Site」,主辦音樂/影像/跨媒材的展演活動。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 郭冠英,《搖滾客》March 2001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 郭冠英, 《電影欣賞期刊》 April 2001
漸變的時代魔掌深入影響實驗而前衛的創作風格。七○年代工業時代普遍的工廠林立、激進的搖滾樂到了德國,變種出強烈節奏中融合工業打鐵聲的實驗樂團「新建築倒蹋」(Einsturzende Neubauten)﹔八○年代在一切講究效率、崇尚技術發展的美國,則有吸收各地自願表演者、具自製武器能力的機械劇場「生存研究實驗室」(Survival Research Laboratory)於嬉皮老巢舊金山出現(本文作者於舊金山當代藝術史老師貝佛莉‧漢娜森年輕時是個嬉皮,亦為「生存研究實驗室」發起者馬克‧普林的朋友。她表示「生存研究實驗室」本身是個前衛劇場,但會吸收退役且帶有反戰思想的美國人加入表演、及製作機械人)九○年代在高度機制、科技化的東京都會出現了一位年輕導演塚本晉也的作品,從《鐵男》(The Iron Man)、《鐵男II-肉體鐵鎚》(The Body Hammer)到《異次元殺人事件》(Bullet Ballet),發散濃烈厚重的鋼鐵金屬味﹔這些不同國別、不同領域的前衛創作不約而同地呈現「戀金屬癖」或「崇拜鋼鐵症」的戀物心結,將藝術風格建立在夠狠、有種的陽剛風味上,這並不是巧合,塚本晉也及他的配樂石川忠的確受到上述異國前衛創作的影響。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hor© Gwen Kuan-ying Kuo 郭冠英,《藝術家雜誌》 June 2001

不論是日本ICC多向通信中心二○○○年的國際《音之美展》、或於華山藝文特區展出的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家Christine Pellikan的聲響裝置,或二○○一年三月九日、十日「靜電暴動」聲音藝術展演中,由台灣從事實驗電子音樂、行動多年的團體精神經、DINO和來自日本的三位「低限靜音」實驗電子樂手山中透(二○○○年於柏林國際電腦音樂節ICMC受邀演出,京都跨領域藝術團體Dumb Type核心成員)呈現的作品風格顯現,時屆二十一世紀,當我們聽到越來越多聲音元素出現於當代藝術作品中,迷離、抽象而多樣的聲音穿梭於裝置裡,不能不細查聲音與視覺藝術創作的歷史姻緣實可推溯至二十世紀前期。路易吉‧盧梭羅(Luigi Rossolo)發表「噪音藝術」宣言之前,許多謹守古典美學的藝術家都已經掙扎於傳統、學院派訓練所加諸他們身上的包袱。未來派藝術家的目標之一是反古典主義和唯美主義,因為這些美學觀點都緊緊掌控著過去的藝術史。

U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